核心提要: 网球场上,一个9岁的小男孩在底线奔跑,在他偷偷尝试偶像费德勒的单反击球后,随即就被教练痛斥:手腕力量不够,盲目模仿很危险!老爸站在场外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,这位深谙运动规律的退役老将笑着摇了摇头……...
网球场上,一个9岁的小男孩在底线奔跑,在他偷偷尝试偶像费德勒的单反击球后,随即就被教练痛斥:“手腕力量不够,盲目模仿很危险!”老爸站在场外观察儿子的一举一动,这位深谙运动规律的退役老将笑着摇了摇头……现在学习网球的孩子,他们的家长中有不少是退役的篮球、游泳、手球、跳水、田径、技巧运动员……那么这些家长为什么不约而同地让孩子选择学网球?20年前招生难的网球,如今为何成了“香饽饽”?
吴承瑛3个女儿练网球
上海足球圈内,“骨灰级”的网球迷可不少。著名教练吴金贵业余时间爱打网球,另一位沪上名帅成耀东的爱人以前就是网球运动员,曾在上海踢过球的国门区楚良也是网球好手。
土生土长的上海后卫张卫华2004年退役,他的儿子张之臻还不到17岁,是上海网球体工队的一棵好苗子。张之臻7岁那年,已经能在网球场上打败自己的老爸。张卫华身高1米85,张之臻现在已经长到了1米92,技术全面,潜力无限。去年在一站ITF青少年巡回赛中,张之臻夺得18岁以下组的单双打第一。
有这样的成功先例,越来越多的上海足球运动员开始送孩子来打网球。昔日申花门将虞伟亮如今已是40岁的生意人,他的女儿出生于2006年,刚开始接触网球,就展现出良好的天赋和手感,挥拍击球像模像样。虞伟亮站在场边望着活力十足的女儿,眼中满是期待和慈爱。
“铁卫”吴承瑛2007年退役,他已经是3个女儿的爸爸。大女儿10岁,两个双胞胎女儿8岁,他把3个女儿都送来打网球,还处在初学阶段。
不光是足球运动员,其他体育项目的退役老将也很看好网球。东亚网球场上,有个高高胖胖的小男孩特别显眼,他的妈妈以前就是篮球选手。
在场外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们,捧着手机和IPAD打发时间,他们之中可谓藏龙卧虎,有退役的技巧世界冠军、手球国手、跳水运动员、蝶泳全国纪录保持者、田径4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。就连昔日的全国网球冠军唐宏,也把还在读幼儿园大班的儿子送来打球,延续老爸的网球梦。
这些昔日的运动健将们,同样也把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细胞遗传给孩子。只是,令记者疑惑的是,其他项目的老将为什么不让孩子走和自己相同的路,而让他们学网球呢?
理由:“总不能让孩子踢女足!”
想当年,张卫华送儿子去学网球,是因为儿子的性格有点懦弱,“平均一天哭一趟,真是吃不消!”学网球之后,张之臻找到了小男子汉的勇气和担当,张卫华也对儿子期望很高,“要是儿子能成为‘中国的阿加西’,那就太棒了!”
当地网球教练说:“老运动员们自己搞过体育,知道这个项目会带来什么。踢足球比较容易受伤,打网球不太容易受伤。而且网球是一种层级比较高的人际交往方式,将来孩子无论考大学还是去国外,都能派上用场。父母自身是运动员,可以在训练之外和孩子沟通训练中的得失,很有帮助。”
有位业余足球运动员送女儿来学网球,给出的理由很简单:“虽然打网球会把女孩晒黑,要想打好也要吃苦、抗压,但我还是决定送她来学网球,总不能让孩子去踢女足吧!”女足艰苦的条件和不明朗的前景,令选材变得特别艰难。
其实,足球和网球真有相通之处。费德勒、德约科维奇、纳达尔、穆雷等顶尖网球运动员,足球都踢得相当不错。中国金花彭帅曾经看过一场天津泰达的中超联赛,看完之后她发出如此感慨:“足球真好玩,一群人踢,打网球好孤独啊!”不过,足球和网球的场内气氛倒是截然不同,足球观众可以大喊大叫发泄情绪,而看网球需要守很多规矩,观众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。
火爆:从招生难到“挤破头”
网球成了上海各界退役运动员眼中的优质项目,可不是一夜成就。
1988年,赵洁开始教小朋友打球,那时候招生还很困难,赵洁对小学里的孩子们说“我们要去打网球”,小朋友眼里一片茫然。后来改说“毛球”,大家才知道原来“毛球”就是网球。
80年代末开始打球的那批孩子,正好和李娜是同一批。他们的父母往往是双职工,家长对网球几乎一无所知,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打球。那时候,很多小学生放学后都要上晚托班,被选来打网球的孩子可以到宽阔的球场锻炼身体,令没被选中的小朋友心生羡慕。
赵洁带过一个女队员,和李娜一样生于1981年,15岁那年还曾在全国青少年比赛中赢过李娜。但是因为个人原因,这位女队员选择了早早退役,如今已经生了两个儿子,在家里做全职妈妈。90年代对于网球运动员来说,是一个视野突然开阔、充满诱惑的年代,能像李娜、郑洁、晏紫那样坚持到今天的80后球员并不是很多。
90年代末期,很多网球方面的公开赛开始进入国内,不少大学生和海归都在那时爱上了网球。2000年后,赵洁和顾勇强发现,不再需要去小学里努力“推销”网球,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送来打球。随着李婷/孙甜甜赢得雅典奥运会金牌、郑洁/晏紫收获大满贯冠军、李娜荣膺大满贯女单冠军,越来越多的家长了解网球、认可网球,网球的选材面变得越来越宽。
几乎每个送孩子来打球的家长,都期望孩子能成为第二个李娜、第二个吴迪,顾勇强中肯地说:“打网球的孩子多了是好事,但事实上,不是每个人都能打出来。”以华裔名将张德培为例,在国外开始网球启蒙,普通经济状况的家庭就可以承受。但如果孩子要走职业道路,就需要家庭承担很大的费用,为了培养张德培,他的哥哥放弃了网球,家里的房产也被抵押过。
有专业人士曾对世界顶级球员的家庭条件做过调查,大多数名将都来自中产阶级家庭,既有坚实的经济后盾,家长也对孩子也有足够的期望值。如果孩子来自大富之家,往往缺乏动力,只把网球当作兴趣。而像小威廉姆斯这样家境清贫、由父亲带着打“野球”成才的例子,非常罕见。
如今,国内的网球状况也和国际接轨,也有越来越多的赛事进入中国,随着上海大师赛、中网,以及2014年的超五和可能落户天津的WTA年终总决赛,中国的网球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赛事,我们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更多的“李娜”和“吴迪”。